5.1黑料,51 ,吃瓜网|51 吃瓜_51 吃瓜 app推荐
網站首頁
就醫(yī)指南
預約掛號
就診流程
專家出診
名醫(yī)風采
名科薈萃
醫(yī)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風貌
醫(yī)院概況
發(fā)展歷程
公示公告
院務公開
科研教育
科研平臺
科研成果
繼續(xù)教育
教育基地
進修管理
九院文化
核心體系
黨建園地
久苑報
愛心聯盟
健康科普
招標信息
信息發(fā)布
招標項目
中標通告
科普園地
九院精術
健康科普
九院精術
當前位置:
九院精術
>> 九院精術
頸椎病術后15年復發(fā),脊柱外科微創(chuàng)翻修術“顯身手”
“今天手術,兩天左右就能出院”老齡頸椎病患者也可以實現了!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在無錫市第九人民醫(yī)院(無錫市骨科醫(yī)院)已很常見,神奇的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就可以做到!
1個月前,我院脊柱外科團隊應用“雙通道脊柱內鏡手術”成功為一位老齡患者解除了困擾許久的頸后方疼痛、雙手麻木等癥狀,術后老人明顯感到疼痛麻木癥狀得到緩解。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地,第三天即可出院。
患者邱伯伯是一名年近70歲的企業(yè)退休職工,15年前因頸椎病于外院行頸椎前路手術,術后邱伯伯出現頸部雙側肩后方酸痛,時輕時重,未行特殊治療。半年前,其頸后方疼痛加重,向雙上肢放射,伴有左右麻木感,同時出現行走不穩(wěn),遂至外院行頸腰椎MRI檢查:C3-5融合術后改變,C3-4間隙水平脊髓信號改變,C3-7椎管狹窄,L4-S1融合術后改變,L3-4椎間盤突出。為進一步治療,邱伯伯慕名來到我院脊柱外科張樹軍博士門診,以“混合型頸椎病”收住入院,張博士瞄準其雙側C4神經根癥狀,準備進行脊柱翻修手術。
以往的脊柱翻修病例基本上要通過開放手術來解決,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原手術部位形成軟組織疤痕黏連、再次手術時出血多、原有內植物需要取出、原有減壓部位骨組織已經缺如,神經致壓物可能與神經存在黏連容易造成神經損傷等多重困難。
外科手術界常有一種說法:“寧可做十臺首次手術,也不做一臺翻修手術。”脊柱翻修手術涉及對神經的精細處理,更是對醫(yī)生技術和心理的考驗。
張博士團隊進行了詳細的術前討論:對于邱伯伯來說,二次復發(fā)后需要翻修手術,頸椎患病位置手術風險高,必須一次到位,經不起再折騰。所以翻修手術的難度系數明顯高于初次手術。如行傳統(tǒng)手術存在切口大、出血多、恢復慢、并發(fā)癥多等缺點。而“雙通道脊柱微創(chuàng)內鏡手術”則有傷口小、出血少、損傷小、恢復快、感染率低等特點,尤其是對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礎病多,耐受不了傳統(tǒng)手術的老年患者,有明顯優(yōu)勢。
3月5日,張博士團隊為這位67歲的患者于雙通道內鏡(UBE)下行C3/C4間隙180度雙側C4神經根減壓術。在脊柱內鏡下所有的病灶均可在成像系統(tǒng)放大后清晰的顯示在特殊的熒光屏幕上,醫(yī)生可在屏幕放大視野下精細操作,安全性更高,術中組織損傷范圍更小,手術時程更短,手術出血不超過20ml,術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以下床活動。
3月7日,邱伯伯已經開心地下床,步伐輕松的在病房散步,夸九院技術好。隨后即可收拾衣物準備出院。(宣傳科)
疤痕攣縮松解術,讓患者喪失的手部功能得到恢復!
日常生活中,手部創(chuàng)傷患者的修復過程都是以疤痕形式愈合: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向受損部位遷移,產生細胞外基質,形成疤痕組織,修復創(chuàng)傷。
疤痕形成后,經過一定的時間會逐步接近于正常皮膚,但也存在疤痕增生、黏連、攣縮畸形等情況,影響手部正常功能,需進行相應治療。近期,我院手外科副主任、手外二科、整形美容科主任施海峰結合多個病例為大家做一期疤痕攣縮松解技術科普。
疤痕攣縮的形成
目前,醫(yī)院手部疤痕治療的病例多為燙傷或外傷引起。創(chuàng)面愈合后會遺留疤痕,而關節(jié)處的疤痕往往會導致手掌或手指各關節(jié)的屈曲畸形,無法伸直、展開。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形成“拳狀手”、“爪形手”,此類患者基本喪失手指功能,若患者處于嬰幼兒或青少年期,更是會限制患兒手指的生長發(fā)育;若成人疤痕畸形未及時矯正,則會逐漸出現手指畸形加重,甚至是關節(jié)脫位、病理性骨折等。因此,當疤痕處于穩(wěn)定期后,需盡快進行矯正松解手術,改善功能。
手部疤痕攣縮的治療方法
輕度——疤痕激光。我院整形科按照組織損傷類型,在最大限度恢復其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礎上,輔以現代激光疤痕治療技術,盡可能達到無或減少瘢痕增生、色素沉著、色素缺失,如患者疤痕攣縮程度輕,可通過激光疤痕治療,達到手部功能恢復的目的。
輕度的手部線性疤痕可采用激光治療:科醫(yī)人CO2激光設備和強脈沖光(IPL)。科醫(yī)人CO2激光設備治療時,醫(yī)生利用機器在疤痕上“打孔”,一方面調節(jié)治療參數可穿透到疤痕深部,產生足夠的熱損傷作用,導致成纖維細胞凋亡,并啟動再生修復程序;另一方面,在模擬生理濕性愈合環(huán)境中殘存的再生組織細胞分化、增殖,再生修復真皮及表皮-真皮結合部、皮膚附屬器官,形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皮膚。更為獨特之處在于:藥物經激光孔滲透到疤痕深部,使得激光創(chuàng)面愈合由過去的平面愈合轉變?yōu)楝F在的立體三維愈合。
強脈沖光(IPL)是一種采用輸出波長為560~1 200 nm的強脈沖光(IPL) ,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中的血紅蛋白。其治療瘢痕的原理是選擇性光熱作用,穿透皮膚后可被瘢痕中血紅蛋白選擇性吸收,熱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從而引起血管閉塞起到使瘢痕組織"褪紅"的效果,減少瘢痕的營養(yǎng)供給。此外強脈沖光還可以通過光熱作用,導致膠原損傷、促進膠原重塑,并具有波段可選、脈沖寬度可調、能量較低等特點。由于早期紅斑性瘢痕表皮薄,且其中血管管徑微小、彌漫、淺表,因此,IPL十分適合作為"褪紅"設備對早期紅斑性(充血性)增生性瘢痕進行干預,間隔1~2個月可重復多次治療。
中重度——手術治療。中重度的手部疤痕攣縮常需手術治療,將疤痕徹底松解,并根據皮膚缺損及深部組織外露程度,選擇皮膚或皮瓣移植術。
【案例一】男性患者,手外傷,創(chuàng)面愈合半年后出現左手指食指和中指間痕攣縮畸形,兩指間術前被動撐開僅1.8cm,術中根據疤痕攣縮情況,施主任設計手術方案為Z字成型術,多層次松解牽拉的疤痕組織,術后被動撐開達2.5cm,基本恢復正常手功能使用。
【案例二】男性患者,手外傷,傷口愈合后疤痕形成并攣縮,手指無法伸直,手指與手掌幾乎平行,手指活動受限。為使手功能恢復,遂來到施主任專家門診就診。Z字成型術中,需根據患者血供受影響情況時刻調整松解程度,松解攣縮后,遺留一定范圍的皮膚缺損,需植皮修復。術后皮片完全成活,畸形的手指能夠恢復正常生理位置和屈伸功能。
施主任介紹:“我們根據患者手部疤痕攣縮情況,行Z字成型術,可重新分布疤痕組織的位置,貼合皮膚的自然紋理或皺褶,避免術后外觀疤痕明顯,同時也可減輕因疤痕攣縮而引起的皮膚張力過大問題。手術中的難點在于對手部神經血管的精細化分離,要保護好手指的神經血管的完整性,避免其受損,而手術術區(qū)越小,越考驗醫(yī)生的專業(yè)水平和細致程度。”
事實上,在臨床工作中除了外傷性造成的手部屈曲畸形外還有掌腱膜攣縮、小兒先天性屈指癥等常見疾病。在此,介紹一例掌腱膜攣縮癥病例。
【案例三】男性患者,掌腱膜攣縮癥,出現手指伸屈困難,主要的癥狀為第四、第五手指屈曲攣縮,影響手部功能,尤其是抓握能力。Z字成型術松解后,患者手功能恢復良好
疤痕攣縮松解的術后護理
首先,前次手術后的疤痕預防十分重要。外傷及手術后應盡早進行系列措施來預防疤痕攣縮的發(fā)生,甚至可避免二次手術。其次,手術雖然能解決手部疤痕攣縮問題,但是所有的手術還會造成新的疤痕。因此術后開始新一輪的預防措施,如:持續(xù)穿戴定制彈力套、支具固定等。(宣傳科)
刀尖上的精巧藝術,我院專家成功摘除罕見巨大神經鞘瘤
男子右側腋部長了一個成人拳頭大小的腫塊,增強MRI(磁共振成像)檢查考慮為神經鞘瘤。如不及時手術去除,腫瘤繼續(xù)增大可能至右上肢癱瘓,且有良轉惡的風險。國之名醫(yī)、我院院長芮永軍于刀尖上“起舞”,為患者成功切除這一罕見巨大腫瘤。
52歲的王先生是企業(yè)里兢兢業(yè)業(yè)的技術人員,18年前曾查出右側腋部有個拳頭大小的腫物,既無疼痛也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就未予重視。近年來,腫物增長緩慢,但由于時間已久,最終形成突出皮膚的顯眼腫物,并壓迫神經導致上肢麻木,同時嚴重影響王先生的側臥睡眠質量。
1個月前,王先生在無錫某三甲醫(yī)院行膽囊切除術,術前胸部CT顯示腋部腫物增大,王先生想在醫(yī)院一并解決,卻被告知由于腋下血管神經豐富,手術風險大,建議轉至九院。滿懷希冀的他來到我院骨科芮永軍院長門診,CT發(fā)現王先生右側腋窩占位,考慮神經源性腫瘤,建議增強CT及MRI(磁共振成像)檢查。很快,在CT及MRI的雙重驗證下考慮:王先生的右側腋窩為5cm*6cm左右的神經鞘瘤,且腫瘤已大張旗鼓地與腋窩爭奪著“地盤”,巨大的神經鞘瘤將周圍的神經緊密包裹,臂叢神經根部深陷于腫瘤內,腋窩被腫瘤撐至變形,整個腫瘤形似“巨大土豆”,任其發(fā)展將導致上肢癱瘓、腫瘤良轉惡等嚴重后果,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摘除。
如此巨大的腋窩內神經鞘瘤實屬罕見,手術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芮院長及其團隊從手術安全性、術后快速康復等角度進行討論,為王先生制定了縝密的手術方案。
由于腫瘤與臂叢神經及腋動靜脈緊密相鄰,因而,手術成功的關鍵不但在于能否徹底清除瘤體組織,更是要竭盡全力保留運動和感覺神經,避免這些神經受到損害。手術難度不一般,對于主刀醫(yī)生的解剖功底和手術技術都要求極高。
術中15cm手術切口,腫瘤組織暴露良好,芮院長“抽絲剝繭”,完整地取出整個瘤體。術中無神經、血管損傷,術后患肢感覺運動血供良好,術后切口順利愈合,并于一周后順利出院,右側腋窩疼痛及上肢麻木術后完全緩解。
出院的當天,芮院長仍奮戰(zhàn)在手術臺上,無法面對面關照王先生后續(xù)注意事項,不放心的他叮囑團隊的主治醫(yī)師周明,務必告知患者用三角巾于肩關節(jié)內收貼胸位懸吊4-6周,并拍患肢照片傳來親自過目。
如今,一塊刻著“大醫(yī)精誠,仁心仁術”的牌匾正懸掛在創(chuàng)傷骨科的文化墻上,表達著患者王先生對我院專家精湛醫(yī)術和溫情服務的感激之情。“芮院長高超的技術、嚴謹的專業(yè)態(tài)度讓我打從心底佩服,而九院護理團隊的貼心服務也同樣讓我感動。術后第一天,我因麻藥反應,半夜嘔吐,值班護士二話不說立馬幫我處理嘔吐物,輔助緩解不適,讓我能安心入眠。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足見醫(yī)院‘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早已根植于每一位醫(yī)護人員心間。”
什么是神經鞘瘤?神經鞘瘤是源自神經髓鞘 Schwan 細胞的良性腫瘤,是周圍神經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可發(fā)生于任何有神經的部位,多見于四肢屈側較大的神經干,上肢多于下肢;可見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 20一50 歲)居多;90% 為單發(fā)。腫瘤多沿神經干的一側偏心生長,大小不一,直徑多小于5cm ,極少惡變。
臨床表現:可長期無癥狀,偶患者常因神經走行部位出現腫物,受累神經支配區(qū)麻痛、無力為主要癥狀就醫(yī)。較表面者,可觸及腫物,沿其長軸向兩側推動、叩擊或按壓腫物,可有劇烈疼痛或放射性感覺異常( Tinel 征陽性)。惡性神經鞘瘤常出現明顯疼痛或神經癥狀。
預后與治療原則: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完整切除可治愈,預后良好。(宣傳科)
冰雪鍛煉至肩關節(jié)習慣性脫位,運動醫(yī)學科微創(chuàng)手術讓小伙...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近期冰雪運動里流行這樣一句話。但由于冰雪運動的特殊性,韌帶損傷、肌肉拉傷等更為常見,這一類損傷與運動醫(yī)學科有著緊密聯系。
近日,我院運動醫(yī)學科就收治了一名肩關節(jié)習慣性脫位的患者小劉。一年前,小劉滑雪時無意被人從后方高速撞擊右肩,導致右肩關節(jié)向前下方脫位,在其他醫(yī)院手法復位后,休養(yǎng)了一段時間,幾個月后小劉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可一次伸懶腰時,小劉的右肩竟又脫位了,心急如焚的他再次找到醫(yī)生進行手法復位,同樣休養(yǎng)數月后,在取柜頂物品時右肩再次脫位。短短半年內就經歷三次脫位,小劉心生恐懼,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多方打聽下,小劉尋到我院運動醫(yī)學科糜菁熠副院長專家門診,經專業(yè)查體和CT檢查,糜院長為小劉明確了診斷:原來小劉第一次脫位時已導致肩關節(jié)盂損傷,同時肱骨頭也被擠壓出一道深深的骨槽,所以即便手法復位,后期也易因關節(jié)盂和肱骨頭骨槽互相“咬合”而導致時常發(fā)生脫位,醫(yī)學上稱之為“肩關節(jié)習慣性脫位,Hill-Sachs損傷”。
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脫位反復發(fā)生,除了撕脫傷外,還會造成相關軟骨和骨性結構損壞,使治療更加困難。而反復脫位又會明顯加劇患肩的退行性變,使關節(jié)老化提前。在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后,糜院長團隊為小劉進行微創(chuàng)肩關節(jié)鏡下岡下肌肌腱及后關節(jié)囊填充術(Remplissage手術)、盂唇修復術及韌帶皺縮術。肩關節(jié)鏡下手術重建修復,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顯著優(yōu)勢。傳統(tǒng)手術10cm左右的傷口,現在被3-4個1cm不到的小切口所取代,外表美觀,術口感染風險率降低,以最小的醫(yī)源性損傷實施最有效的治療。
在專業(yè)運動康復師的輔助下,術后小劉恢復良好且迅速,做肩關節(jié)外展時再無恐懼感。專家提醒:對于因運動損傷、車禍傷等各種創(chuàng)傷導致肩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應盡早到專業(yè)的運動醫(yī)學科醫(yī)生處接受診治,以免肩關節(jié)脫位反復發(fā)生,成為“習慣”。
(運動醫(yī)學科 譚濟陽)
一天兩臺疑難手術,我院脊柱外科團隊為患者送輕松
“沒想到這么有緣,我和隔壁床的小姐妹得了同樣的病,還是同一天張樹軍醫(yī)生做的手術,現在我倆恢復的好,明顯感覺腰輕松得多,現在天天相約一起下地走動。”67歲的鐘阿姨上周四剛接受完脊柱手術,現在的她笑得滿臉輕松,但8年來時不時的腰疼和1年前明顯出現的雙下肢疼痛麻木曾一度讓她愁眉苦臉。
67歲的鐘阿姨和60歲的王阿姨頑固性腰疼已有8年以上,也曾至多家醫(yī)院就診,均采取保守治療未見好轉。近來雙雙出現雙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時酸脹、發(fā)緊加重癥狀,經人介紹,找到我院脊柱外科張樹軍博士處就診。經一系列詳細檢查,明確診斷為脊髓神經張力異常。
充分術前討論后,盡管手術操作復雜,但考慮到盡快解決患者疼痛癥狀,張樹軍團隊為兩位患者分別安排了上、下午兩臺腰椎后柱截骨軸向加壓均勻短縮手術。嫻熟高超的技術確保了高質量的連臺手術,而這樣一天安排2-3場有難度的手術早已成為脊柱外科常態(tài)化的手術規(guī)模。
術后,張博士總結經驗:“任何手術,術前診斷很重要,如果診斷不明甚至誤診,都會延誤患者的治療。心無界,行無疆,認真思索患者疼痛的本質原因,是做好一個脊柱外科醫(yī)生的基礎。”
我院脊柱外科是醫(yī)院重點專科,主要治療脊柱側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脊柱腫瘤、脊柱結核等疾病尤其善于脊柱外科疾病的微創(chuàng)治療。對于脊柱區(qū)域的常見病及疑難病癥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致力于為廣大脊柱疾病患者健康保駕護航!(宣傳科)
25頁/137篇
9
3
22
23
24
25
26
27
28
4
:
門診預約電話:0510-88706699
急診電話:0510-85881107(24小時)
醫(yī)院總機:0510-85867999 85811599
體檢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無錫市濱湖區(qū)梁溪路999號(小桃園)
本站內容僅供健康參考,不作為診斷和醫(yī)療依據。
ICP備案號:蘇ICP備20044205號-1
蘇公網安備 32021102001051號
網站云防護:駿安檢測
微信服務號
微信訂閱號
抖音號
頁面版權:無錫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無錫市骨科醫(yī)院 蘇州大學附屬無錫九院